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地产>房产新闻>

余安定:运营产业地产需有强烈的客户思维

余安定:运营产业地产需有强烈的客户思维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一个园区怎样才能把优质的企业引进来?怎样才能把产业园区的产业做实做好?我觉得一定是要有非常强烈的客户思维,就是你一定要始终关注你的客户在发生什么变化,你应该怎么样的去满足他。

已建成的T5国际会议中心以及S1、S2、S3栋

记者:刚才您说到企业转型升级。想问一下余总,T5在招商这块,主要是针对哪些群体?园区在入驻企业的选择方面有何标准?又能给这些企业带来哪些增值服务?

余总:天安的传统定位是中小民营科技企业的聚集平台,所以,中小型、以科技为主体的的企业仍然是我们招商的客户对象。

当然,我们对主题产业园的定位可能跟其它很多产业园又有所不同,我们会紧跟时代的发展,给出一个方向性的选择。比如现在的人工智能、AI、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商等所谓的战略新兴产业以及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企业,这都是我们选择与打造的方向。

一般,我们不会在园区开发的早期阶段就去给它定位,我们会根据当地的市场环境,比如说东莞,它依托深圳,有制造的链条,有人才,有创新要素,我们就会在电子信息、软件、和新材料等创新的方向更加着力。最终它能导入哪一类客户群,在这个地方能形成何种产业,它一定是市场的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我们一开始就定位出来的结果。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它是动态调整的,很有可能与我们最初的想法不一样,所以并不是我们一开始想好是什么客户,就去招这类客户。

但这个市场选择的结果,它一定是适应时代的,被时代所欢迎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打造的环境能够满足我招进来的企业的需求,帮助它们更好地成长。我觉得这是我们对招商和客户定位的理解。

记者:T5项目落地凤岗,在运营过程中,曾面临哪些痛点?为解决这些问题,您们做了哪些努力?

余总:其实这个项目的困难还挺多的。它既不属于深圳,又离东莞很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可能既不被深圳的主流待见,又够不着东莞的很多资源。或许你会说它深入深圳腹地,能享受两个地方的便利,这就要看从哪个角度了。

从面临的困难来说,比如两地之间割裂造成的交通不畅、配套无法对接,深圳人才流动的限制,比如缴纳深圳社保的人不愿意到东莞工作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园区的运营上表现为:引进企业的员工居住在深圳,要到东莞来工作,但交通的问题、员工子女上学的问题以及企业招聘难的问题,这些都是摆在眼前很现实的问题。

作为园区来讲,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能够努力去做的就是深入到每一个客户中,尽可能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比如说在人才保障房的配套上、在员工宿舍的提供上、在两地的交通上,在子女的就学上,我们会与政府去沟通、去协调。这些努力具体包括:比如我们开通了园区到深圳地铁站的大巴;在人才保障房还没开建之前,我们会在园区附近整租很多房子,统一规划、管理,然后以成本价提供给入园的企业。此外,我们还跟很多招聘机构联络,把园区的招聘广告打到周边的住宅区,帮助入园企业进行更精准的招聘。这些方法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其实销售也好,招商也好,我觉得只要你的产品和服务都足够好的时候,都能够切实满足客户需求,那么招商就不是问题。企业为什么不来,一定是有原因的,要么是产品的问题,比如价格、质量,要么是服务的问题,或者更宏观地说是地段的问题、地方经济政策的问题。

就T5而言,我们这个地方拥有天时和地利,需要下功夫去解决的就是行政分割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招商自然就会起来。

记者:近来,粤港澳大湾区动作频繁,规划细则也即将出台。您怎么看待该规划对未来天安数码城T5项目的影响?在新的背景下,您认为T5项目面临何种机遇与挑战?

余总:我很期待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不管是香港、深圳、澳门、广州,还是周边其他城市,他们都有非常好的基础,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强项,我希望这些湾区内的城市能够在资金、人才、物流、交通以及创新要素上逐步实现互通。

至于机遇与挑战,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情。我觉得只要粤港澳大湾区成型,那么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会享受到它的发展红利。

作为T5来讲,我们对园区的定位就是要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之下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在我们内部,无论是产品的构划,还是园区招商运营中的要素聚集,我们始终都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它的合作机制来做的。我们聚集了很多海外的创新资源,也引进了很多国内的优秀企业。无论是金融、产业制造方面,还是科研、资金层面,大量优质的要素都在这个地方聚集。所以,在规划细则出台之前,我们要把自己代入其中,去享受它的发展红利,同时,我们也愿意去做推动者。

[责任编辑:周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