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地产>房产新闻>

深圳地产凭何开启多个“全国首创”

深圳地产凭何开启多个“全国首创”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如何打造新的竞争力优势?不仅要实现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住房,还要为大多数人提供好住房,这条路,在未来10年深圳如何走,我们拭目以待。

 

然而,经过“历史第一槌”之后,深圳土地拍卖进展异常缓慢甚至艰难。真正的大规模拍卖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当年3月6日,深圳市出台了市政府100号令——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加上1998年深圳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规定》,开始了深圳土地交易市场的“第二次变革”。

深圳当时成立了土地房产交易中心,也是在此后,随着土地拍卖风生水起以及土地资源逐渐紧缺,地价不断走高。

土地制度创新的直观成果,是实现土地使用的货币增值。除了地价,深圳房价的变化更为明显。

东湖丽苑靠近爱国路4栋淡黄色楼房是深圳第一个商品房小区楼房。最早入住的一批业主代表陈婆婆介绍,1981年,一套房60多平方米,价格约为14万港币,当时折合人民币约4.2万元,算起来,成交均价约为700元/平方米。当时就出现了投资型业主,一位名为韦和竹的老人,一下子买下4套房。到2018年7月底,官方数据显示,深圳新房住宅成交均价54142元/平方米。

靠创新引领地产行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地产行业的创新层出不穷。首先从一栋楼说起。

1980年,深圳开始城市建设,当时中央只给政策不给资金,担任罗湖小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的骆锦星为钱发愁,这时,香港人给了他启发——通过租地换资金。

骆锦星的方法,是用补偿贸易形式,由港商来深圳建房子,利润双方分成。第一个与他们合作的是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深圳出土地,妙丽出资金并负责销售,利润15∶85,深圳得85%。双方合作开发了深圳水库附近的东湖丽苑,房子还在图纸规划期,港商就赚到了建房全部资金,深圳最后也赚到500多万元。

东湖丽苑建成后,成为深圳第一个涉外商品房住宅区,业主以港澳同胞和海外人士为主。这个人群需要国外标准的物业管理服务,而当时国内还是福利房制度。为了配合小区物业管理,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现为深圳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1981年成立,该公司当时属于深圳市房地产公司全资下属企业,科局级企业单位,定员10名。

像深房与深物业属于父子一样,中海、万科等房地产企业在发展中,也成立了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扮演着配角,难以分业独立经营。

随着地产业不断发展,“谁开发谁管理”的现象开始被改变,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事件也发生在深圳。

[责任编辑:万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