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层公园洋房再现江湖,这个豪宅专家又出来“搞事情”
2019-10-22 17:53 来源:深网房产
按照城市发展史作者芒福德的观点:
衡量城市发展的新尺度,不是城市人口的增加,也不是经济总量与财富的聚集,而在于城市是否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
如何理解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呢?
让我们先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的一股人居潮流开始说起。
“郊居化”遭遇“泛中心化”
城市人居全面走向多元化
在美国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大量的“中产”和“高产”,都会选择居住在城市的郊区。
很显然,这就是郊居化现实,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两个体系的构建:
一是现代交通体系的构建。包括高速公路、快速干道、地铁轨道等现代立体网络交通的形成,使居住在城市中心与郊区的时间差不断缩小。
二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构建。郊区拥有相对较好的环境,空气、气候、植被、低碳、低频等自然环境,对居者的健康和隐私都是一种呵护和保护。
在深圳,同样也有过这样一个过程。大约从1998年开始,随着人们财富的积累,一个财富相对自由个性更加鲜明的“中产”悄然崛起,他们对人居的诉求,不再诉求中心化,而是遵循自然化。
于是,郊居化渐成一种趋势和方向,深圳早期的郊居化方向可以说是“两湖一城”:银湖、香蜜湖、华侨城。
今天,回过头来看看,这些片区已成为了深圳的“豪宅区”,但有一点共性一直存在,那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自然环境所组成的城市公园体系,提升着片区的宜居价值。
与此同时,在深圳,另一种城市发展的泛中心现象开始出现。
众所周知,深圳仅有1996平方公里的面积,经过多年来城市化进程,城市中心与郊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不复存在。
随着福田中心区、南山中心的纷纷崛起,城市中心已星罗棋布。而到了2012年后,深圳泛中心化十分普遍,几乎每个片区都有一个中心。
宝安中心、龙华中心、龙岗中心、光明中心、坪山中心等传统意义上发展相对后进的区域已全面中心化,并有着后来居上厚积薄发的后发优势。
这是深圳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发达的交通体系、丰富的商业格局、良好的自然资源、优质的教育资源,随着城市建设推进而不断叠新换代。
应该说,城市的泛中心化,从本质上说就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牵引着城市人居的发展方向,客观上,丰富并提升着人们对人居多元化选择。
今天,无论居住在福田、南山,还是居住在宝安、龙岗,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可以说,选择在生态环境更好的区域居住,再次成为一种“新郊居化”的趋势。
八仙岭公园亭台实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