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树山村还是污水横流,破旧的泥砖房,没有自来水,没有网络,碧桂园扶贫项目落到我们家乡,当时大家都不相信。”广东清远英德市花塘(树山)村党支部书记罗世煌表示,碧桂园进驻短短八个月,新房就交付使用,通水通电。如今,树山村从一个破败的小村庄,变成了小别墅山庄,产出超2300万元,农户户均增收达7万元。
试点成功后,碧桂园把经验逐步移植到其他对口扶贫项目上,模式日渐成熟。于是,2017年,为了助力广东打赢三年脱贫攻坚战,碧桂园选定英德作为扶贫工作的主战场,不怕啃硬骨头,整县帮扶英德78个贫困村。采用“整体规划、重点打造、分步实施、连片推进”的模式,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包大揽。充分挖掘乡村发展潜力,采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2018年,碧桂园又将扶贫范围扩大到全国,与13个县结对帮扶。由碧桂园牵头落地打造集约化、规模化的专业苗圃农场,并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苗木回收的全产业链条帮扶。除苗木绿色产业之外,还扩展到种养殖业。
3.“驻扎式”扶贫,深入一线攻坚
从2010年首个广东扶贫济困日以来,八年里,碧桂园秉承着“真扶贫、扶真贫”的行动理念,通过党建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智力扶贫等多种模式,不断创出具有碧桂园特色的长效扶贫机制。
为了保证扶贫效率和质量,碧桂园通过内部竞岗和外部招聘的方式甄选扶贫人员深入一线,全脱产驻扎农村。

碧桂园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正在村民家中调研
以碧桂园黄塘村新农村建设项目为例。当时,广东省委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提高、十年出成效”的要求,碧桂园却把“三年打基础”改为“一年”。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驻村工作队的6名干部职工经常是几个星期不能回一趟家,即使在国庆、中秋“双节”,依然奋战在基层一线,与施工队一起抢工期、赶进度、保质量。
“不想家是假的,但大家都带着情怀做这件事。我们享受这个过程,看着村里一点一滴地变化,大家都很有成就感。”这帮80、90后的驻村干部对工作的热爱溢于言表。
其实,很多驻村工作队刚进驻村里时,会有村民不太配合。但慢慢地,看到驻村干部真心实意为村里办事,村民逐渐理解、接受并积极参与其中
03
结语:扶智
能力越大,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就越大,这是碧桂园扶贫的真实写照。而杨国强个人的想法更带有浓浓的乡情:“40年前我种田,40年后我还是回去种田!”他希望未来用80%的精力做现代农业,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对国家的感恩、对知识的信仰是杨国强所有善举的原点。因此,无论是教育扶贫,还是产业扶贫、新农村建设,杨国强都在做一件事——用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拥有知识方可改写一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人的生存与发展, 国家的兴旺与发达,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靠的是知识和智慧。”
杨国强曾说过,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标是得到家人、朋友以及社会的认同,“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这个朴素的想法却是最宝贵的企业家精神,在此信念的支撑下,杨国强走出了一条具有碧桂园特色的民企履行社会责任之路。(作 者:鹏骏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