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多个工程难题!深圳地铁6号线 “穿山越水”而来
2020-08-07 09:59
来源: 晶报

破解多个工程难题!深圳地铁6号线 “穿山越水”而来

人工智能朗读:

晶报讯 不畏险阻,全力攻坚。8月,深圳地铁6号线“穿山越水”而来,为深圳轨道交通版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条串联5区,沟通龙华、光明,助力深圳“双区”建设的地铁新线,在深圳地铁人历时5年的努力之下终于成形,即将迎风盛放。

建设过程中,地铁6号线攻破了多重技术难关,在轨道交通、生态环保、智能应用等多个领域创下了“国内首次”。

攻坚克难

破解多个行业难题

深圳地铁6号线沿途地形复杂,环境多变,给线路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深圳地铁建设者不断突破局限,打通屏障,推动6号线以高架形式31次跨越市政道路、3次上跨地铁4号线、2次跨越龙大高速,以隧道方式分别穿越多条地铁以及机荷高速、东江引水隧洞、广深港客运专线和杭深高铁等,克服多项建设施工难题,也实现多项工程技术的“零突破”。

据了解,地铁6号线在施工过程中遇见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如6号线的羊台山隧道下穿广深港高铁线、机荷高速公路,穿越的岩层硬度达到210兆帕,号称“全国第一硬”——对比城市地铁TBM施工理想硬度80兆帕而言,施工难度极大,属于国内首例,无经验可循;合薯区间150米大跨桥四墩三跨刚构连续桥梁,是国内地铁领域最大的跨度梁式桥梁,加之其线路平面位于曲线半径为550m的圆曲线及缓和曲线上,更是成为地铁6号线的重难点工程;民乐停车场出入线隧道施工始发端有一处仅260米的小转弯半径,其高难度TBM施工属世界首例……

一系列的“疑难杂症”没能打倒深圳地铁建设者,反而让他们的智慧与担当得到充分激发。在羊台山隧道的施工过程中,为了实现高硬度岩层的穿越,深圳地铁会同施工单位反复优化方案,从刀盘布置到进度安排都达到了最优值,更是将带压换刀变成常态化。“每天更换五、六把刀,在整个掘进过程中一共更换刀具2000多把”深圳地铁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样每2米1把刀的耐心挖掘,硬生生挖出了6号线这条“高能”线路。而在合薯区间的处理上,深圳地铁建设者则积极实践运用BIM技术来解决问题,通过绘制关键技术节点的施工动画,科学精确地推演施工细节,再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近乎完美地完成了该关键区段的施工建设。

继承了改革基因的深圳地铁人,充分发挥特区优势,大胆闯、大胆试,成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施工难题,为深圳地铁6号线的全面贯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迎难而上

成就深圳轨道交通新布局

6号线民乐停车场上跨广深港客专益田路隧道,采用两跨跨越铁路隧道的刚桁架桥梁方案,其桥墩桩基与铁路隧道最小水平距离仅为2.87m,难度极大,且该区间还需7次穿越断层破碎带,上跨下穿地铁线路及交通路网,侧穿有断层水力联系的牛咀水库等,不仅施工风险极高,还要在确保高铁、地铁正常运营的同时进行施工,同时保证工程质量和建设安全。

此外,6号线高架桥穿越的龙大高速,是深圳一条重要的交通主干线,车辆往来繁忙。要在不中断高速公路通行的情况下施工,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影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压力。

尽管难题不断、关卡重重,但深圳地铁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前行。如通过双护盾TBM选型、调整TBM刀具布置及滚刀高度、调整洞壁与盾体间隙、缩短TBM管片环的宽度、提高管片拼装精度和注浆质量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了TBM区间的安全施工;对于上跨龙大高速问题,则采用了顶推法施工,把预制好的桥梁推到高速路的上空,解决了桥下无施工作业空间的问题,利用大跨度桥梁一次性完成了高速公路的跨越。

6号线轨道的贯通,对城市空间进行了多点融合和结构升级。原先繁华难至的点状空间,以地铁沿线为核心被重新连接了起来。这不仅有效缓解中心地带的压力,更进一步扩大了经济发展的覆盖区域。各片区资源也沿着地铁线路得汇总聚集,让深圳的资源与空间优势得到整体升级。

环保先行

打造最安静和谐的绿色地铁

在地铁6号线建设过程中,深圳地铁坚决贯彻“生态、绿色”的设计理念,促进线路建设运营与节能新技术、绿色新能源、减少碳排放等的结合,积极探索轨道交通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地铁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由于深圳地铁6号线沿线下穿有多处学校、医院、住宅小区等建筑,对噪声振动的有效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深圳地铁与施工单位在国内首次提出综合减振降噪系统设计,通过采用多种先进工艺工法,如U梁架设等来阻隔轮轨噪音。此外,还采取了阻尼钢轨、轨道减振扣件、浮置板道床、桥梁减振支座、声屏障等综合减振降噪措施,在减振降噪的同时,还实现了减少自重、节约成本。

除此之外,深圳地铁6号线还通过引入国内首个绿色环保装配式无砟轨道技术,减少在市区内的钢筋混凝土工程量,在高架车站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全线应用再生制动能量回馈装置,实现低碳环保和节能减排,打造了轨道交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精彩“深圳样本”。(黄赜)


[编辑:周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