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地产>房产新闻>

在深省政协委员建议深莞惠携手共建跨市域公共住房

在深省政协委员建议深莞惠携手共建跨市域公共住房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今年,多位在深的省政协委员聚焦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居问题,呼吁广东省出台相应政策和建立相关机制,协调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在临深片区合作建设一批大型安居社区,为促进深圳解决土地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增进在深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感做出崭新探索。

深圳晚报讯 (记者 许娇蛟 郭宇立)1月13日,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进入第二天。当天上午,大会举行分组讨论。今年,多位在深的省政协委员聚焦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居问题,呼吁广东省出台相应政策和建立相关机制,协调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在临深片区合作建设一批大型安居社区,为促进深圳解决土地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增进在深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感做出崭新探索。

[省政协委员聂竹青]建议在临深片区建设占地1~2平方公里的大型安居社区

省政协委员聂竹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广东省是一个人口净流入的大省,外来人口主要集中于深圳、东莞、惠州等大城市,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始终是一个跨区域的普遍难题。“没有‘安居’,何来‘乐业’?不能为城市建设者提供可居之所,就会降低一座城市的‘温度’。”聂竹青说。

因此,聂竹青建议深莞惠三城携手共同面对住房资源紧张问题。“有数据显示,在临深片区居住的深圳建设者67%住在东莞,18%住在惠州,比如沙井、松岗、公明、光明等与东莞的长安镇、虎门镇、大岭山镇联系日益加强,已经自发形成了一些新的组团。”聂竹青表示,随着大都市圈发展及区域协同进一步加强,未来的职住关系也需要在更大的区域空间尺度进行研究与统筹。

他建议广东省在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对深圳的建设用地指标予以倾斜,设置专项用地指标,用于临深片区、轨道沿线建设占地1-2平方公里的配套齐全的大型安居社区;同时,协调深莞惠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就临深片区合作建设大型安居社区涉及的户籍、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的突破进行沟通,并推动城际公共交通接驳和线路规划工作。

[省政协委员谭刚]建议推动基础设施软件互通,减少跨城市生活阻碍

“深圳的住房制度在2018年出现重要改革,反映出政府对住房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力度逐渐加强。”省政协委员谭刚表示,目前由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有人才房、安居房、公租房等,根据申请人员的标准来分配优惠政策。在大湾区背景下,需要建立人才统筹机制。“也就是打破城市界限,形成跨城市或者泛城市的一种住房保障体系,这个可以成为大湾区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谭刚认为,跨城市区域将由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引领性的作用。“市场会自己作出选择,例如在东莞靠近深圳的片区,房价会比东莞中心的一些地方都高。跨市域公共住房可能形成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毫无疑问是交通,比如建设联通城市的高铁、城际快速路和地铁。此外,还需要推动基础设施相关软件的互通,例如支付方式、医保等,尽量减少跨城市间生活的阻碍。”谭刚表示,在医疗、住房、教育方面提供配套环境,是跨市域工作人群的一项基础保障,可以更好地体现“职住统一”。“未来可能会在这部分区域形成一个共同的产业,是周围几个城市共同推进的。这也许会成为一个经济发展新亮点,成为城市经济合作的新形式。”他说。

[省政协委员张晗]建议将跨市域公共住房和产业型人才培养政策相结合

省政协委员张晗今年关注产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住房问题是题中要义之一。“深圳有很多人才,除了学术型人才还有很多产业型人才,许多企业对产业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张晗表示,产业型人才是将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执行者,深圳应该设立优惠政策来吸引产业型人才的加入。

“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角度而言,住房是配套设施里必不可少的硬件之一。”张晗说,对于产业型的人才无论是深圳、东莞或是其他临深城市,应该由政府出台政策来扶持产业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有独特技术的人才,应当从住房、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跨市域公共住房和产业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如果可联系到一起,高校培养人才时可选的方向就更多。”


[责任编辑:周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