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2019-09-23 09:50
来源: 深圳特区报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王奋强9月19日,光明区建区一周年,光明科学城拆迁安置房项目等31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达450亿元。这是继6月27日光明科学城配套区投资107亿的4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之后,光明科学城建设中落下了又一浓重笔触。

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报告提出,要以主阵地的作为加快建设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光明科学城地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关键节点,是国家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南部核心引擎。深圳以光明科学城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大湾区建设,以主阵地的作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光明科学城,正在深圳西北部加速崛起。

动工建设六大科学装置中的两大装置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和要求,光明区坚持土整先行、配套先行、环境先行,从一开始就进行系统谋划和细致布局。今年1月,光明科学城已正式开工建设。

目前,光明科学城启动区仅用22天就完成了1.82平方公里土地整备工作;光明科学城中心区仅用25天就完成了楼村片区2.9平方公里土地整备100%签约;大科学核心区光明城站周边区域,公明大科学装置核心区5平方公里和凤凰城光明城站周边区域2平方公里土地整备工作也正在全力开展。截至8月底,公明大科学装置核心区近3平方公里土地已具备入库条件。

迄今,光明科学城已经正式动工建设6个大科学装置中的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研究两大装置,材料基因组、空间引力波探测、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精准医学影像等大科学装置,明确落户光明科学城。

创新资源在光明科学城片区加速集聚,深圳湾实验室已明确落户,成功筹建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托马斯·林达尔诺奖科学家实验室落地中大七院;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首栋建筑主体已封顶,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加快筹建。

光明城市面貌正发生蝶变,赣深高铁(光明段)已动工开建,外环高速光明段建设已完成约70%,光明城站设计概念方案出炉,科学大道等4条区内主要道路投入建设,新建公园32个,46个城中村治理被评为优秀项目,完成14条黑臭水体、50个小微黑臭水体整治。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光明区积极落实深圳市重点地区总设计师制试点探索,以“智库+总设计师”试点创新助推光明科学城高标准规划建设。依托由国务院参事、各相关领域权威院士构成的总设计师团队,由国内外行业知名专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本地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以及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各领域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团队,为光明重点片区高质量规划、开发、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搭建顶级智库团队。

今年4月初,光明区政府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联袂举办“光明科学城高端智库咨询会”。同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根据《规划纲要》,深圳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以“蓝绿为底、组团镶嵌、乐居宜业”为原则,建设一座开放创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绿色智慧之城。

建设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

光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以“科学+城市+产业”为发展规划,以“一心两区、绿环萦绕”为空间格局。“一心两区”即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和装置集聚区、产业转化区,“绿环萦绕”即蓝绿活力环。

其中,光明科学城中心区作为科学城综合服务中心,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定位深圳北部集商业、文化、游憩、休闲配套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装置集聚区包括“一主两副”三个科学集群。“一主”即大科学装置集群,“两副”即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其中,大科学装置集群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科教融合集群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布局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科学城输送创新人才;科技创新集群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布局产业创新条件平台、共享实验室、产业转化加速平台等,促进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融通发展。产业转化区即光明凤凰城,规划面积14.89平方公里,定位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

采访中记者获悉,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目前正开展国际咨询,面向全球征集最具创意、最能体现光明科学城特色,最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具有实操性的空间设计方案,支撑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科学之都、湾区之芯、绿色之城”总体目标转化为现实。

登高望远,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正在光明大地上加速崛起,并有望打造成为世界级大型开放创新网络枢纽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支撑、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编辑:周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