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地产>房产新闻>

文化人物 | 陈可石: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

文化人物 | 陈可石: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2018年,因陈可石在中国建筑行业的卓越贡献,获得“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人物建筑篇”提名。

陈可石




在西藏林芝的莽莽林海,有这样一个美丽小镇:具有藏式独特美感的建筑点缀在湖水和漫山野花之间,在巍峨的雪山和漫漫林海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圣洁宁静。近日,《中国国家地理》评选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为 “中国最美户外小镇”,让这个小镇再次刷爆朋友圈。“一半是天堂,一半是人间。”鲁朗小镇再现了西藏传统和现代藏式建筑之美。鲁朗小镇是广东援藏重点工程,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重点项目,也是西藏建成的第一个现代藏式风格建筑的旅游小镇。

2017年小镇开业之际,广东省人民政府特别向北京大学发来感谢函,感谢北京大学教授陈可石,作为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工程总设计师历时6 年为这个援藏工程所作的努力:“陈可石教授及其设计团队克服高原反应,先后30 余次进藏调研,与西藏当地专家和工匠交流藏式建筑设计和施工工艺,进驻项目现场精心规划设计,完成小镇项目250 个不同建筑的构思和设计,在项目参建各方的密切配合下,确保了小镇项目统一的藏式建筑风格,为小镇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因其在中国建筑行业的卓越贡献,获得“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人物建筑篇”提名。



鲁朗小镇建成实景图


潜心研究中国古典建筑


陈可石出生于昆明,父亲是原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最后一届毕业生,“可石”二字源自父亲的两位关系至亲的老师——李可染和傅抱石。最初的愿望是希望他成为画家。1978年陈可石考入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大学经历得益于西安这座中国古代伟大的都城所留下的建筑遗产与艺术传统。教授中国建筑的林宣老先生(著名建筑家和诗人林徽因的堂弟)对他的影响至深,多年后林先生把梁思成和林徽因共同签名送给自己的结婚礼物,一套《清式营造则例》转送给了当时还在英国留学的陈可石。《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先生1934年出版的著作。这本书对他之后的专业道路影响深远。1981年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获得了中国首届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这个设计方案后来由他深化设计建成为云南石林景区的一座酒店并成为云南省获得国家奖项的工程。

1985年他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成为王炜钰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关于中国传统建筑学与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是与非在1986年前后由于由资深著名建筑师戴念慈先生当时在孔子故里曲阜建造的一个传统风格酒店“阙里宾舍”引发了全国性的争论,陈可石在《新建筑》期刊上发表了“关于阙里宾舍的思考”。这篇文章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件事情促使他思考关于传统建筑学存在的意义并决定用一年的时间沿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调研的路线走访中国大部分著名古典建筑。这次行走大半个中国长达15个月的田野调查在获得大量直观感受和一手资料的同时,他开始思考传统建筑学与现代主义的冲突与融合,“首先要搞清楚中国传统建筑学”是他当时的想法。受《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的启发,他写出了一篇别出心裁的毕业论文《白与黑——关于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艺术的对话》 。这篇充满拷问和想象力的论文得到了当时英国“传统宇宙观学会”的导师,英国爱丁堡大学副校长Barry Wilson教授的称赞并促使陈可石于1988年9月成为他指导下艺术史方向博士研究生。


陈可石就读清华大学时期的照片 


爱丁堡大学的学习经历让他对西方古典建筑艺术起源,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及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建筑学及其思想做了深入的阅读和思考。期间他获得爱丁堡大学学者奖学金、亨利•莱斯特建筑师奖金和大不列颠中国基金奖。爱丁堡大学提供的一项“旅行奖学金”促使他能够在6年时间考察了欧洲上百座大大小小的城市,这段经历也促使他之后转向传统小镇和现代建筑设计。他详细研究了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 Mircea Eliade关于传统宇宙观与西方古典艺术方面的著作并以此为理论基础以古希腊最著名的帕提农神庙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的比较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

陈可石1994年博士毕业,与当时的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一样选择毕业后到香港工作。他先后任职于香港和英国顾问公司负责东南亚和中国大陆的工程咨询业务。在此期间目睹中国和南亚国家快速城镇化导致很多老城区和古镇的消失促使他开始关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古城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1997年香港回归促使他决定离开英国公司创立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中营都市”,这个名称源于民国初期由梁思成和刘敦桢等学者创立的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学的“中国营造学社”,希望继续前辈的事业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古镇复兴与旅游小镇设计


2005年,第20届世界客家省亲大会在成都近郊的洛带古镇举办,他提出的设计方案通过增加公共广场空间和恢复传统建筑风貌,采用当地产红砂石街道铺地,将山泉水引入街道空间,借鉴欧洲旅游小镇的成功经验,将一个客家传统农耕小镇通过创意设计转而成为现代旅游小镇。洛带古镇目前是成都著名的“艺术小镇”。

水磨镇是陈可石最令人称道的作品之一,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由他负责水磨镇的规划与设计。水磨镇位于汶川西南,震前是个典型的重化工小镇。在广东省的大力支援下,水磨镇的灾后重建,重新审视了水磨镇的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挖掘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将“生态”和“文化”作为灾后重建的核心理念。陈可石作为水磨镇灾后重建工程总设计师,将文化重构作为小镇设计核心理念。他和设计团队共同建立起安置-文化-经济-生态的复合模型;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创造长久的就业机会,统筹居民安置与可持续发展。如今,水磨镇已经从一个工业重度污染地区转变为环境友好、独具特色的旅游小镇,成为国家5A级风景区,水磨镇被联合国评为“灾后重建全球最佳范例”。


陈可石在汶川水磨镇灾后重建工地现场手绘


坚持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的设计理念





2007年珠海市决定在香洲湾的填海地段建造一座“海上歌剧院”并邀请了世界著名设计机构,包括设计北京国家大剧院的保罗•安德鲁等33位著名建筑师参加竞标,最后由陈可石作为主创建筑师设计的“日月贝” 方案获得第一名,并确定为实施方案,这也是近百年中国建筑师首次在歌剧院国际设计方案竞赛中获得头奖。大剧院包括大、小两座剧场,呈日月双贝造型,又称“大贝壳”、“小贝壳”,建筑物最大高度 90 米。陈可石提出的“日月贝”方案运用象征主义的设计手法,以珠海盛产的日月贝作为建筑设计构思主题,以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为设计灵感。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诞生于贝壳,珠海大剧院塑造了一双巨型贝壳从海面升起的意象。中标通知书上形容这个方案表现了“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评委会认为方案“以超出想象的设计,完美表达出这座滨海城市的文化特征和浪漫情怀”。



陈可石珠海大剧院设计构思草图


方案伊始,很难让人相信“日月贝”与歌剧院功能、空间和形态的高度吻合,在经历了无数个模型的推衍之后,“贝”的空间与歌剧院和音乐厅的空间才创造出来,这可能是建筑方案设计中最艰难的一步,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日月贝”这个“形象”。



珠海大剧院设计图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建筑设计效果图


2014年,深圳市政府举办了“深圳湾超级总部建筑设计方案”国际竞标,最终,由陈可石为主创的方案在 124个全球参赛方案中获得头奖,并受到国际媒体的关注。深圳湾超级总部建筑设计方案的构思源于宋代山水画所代表的中国传统“云山深处”的人居理想,运用当今最前沿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创造出“未来建筑”形象,表达了生态美学观,通过轴线上中央公园和空中花园等新城市空间策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建筑设计效果图


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




陈可石鲁朗小镇构思草图


2010 年广东省政府决定在鲁朗建设一个国际旅游小镇作为“中国最美国道”(鲁朗至波密)上最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同时委托陈可石负责鲁朗小镇的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



陈可石与鲁朗小镇工程总指挥蔡家华先生在工地选址


设计工作开始,陈可石带领他的研究生和中营都市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考察了藏北、藏南、林芝以及甘孜、阿坝的藏式建筑,收集了10 万多张图片资料。在长达6年的时间,17次调整修改设计,完成480多项现场修改,客服高原反应,食宿在当地藏民家,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与广东援藏工作队和设计及施工团队共同完成这项工程。最后的成果受到中央政府、西藏自治区和广东省政府的高度赞扬。



陈可石在鲁朗小镇工地向时任广东省长朱小丹介绍工程情况

鲁朗小镇恒大中区广场效果图



鲁朗小镇西区游客服务中心效果图



鲁朗小镇西区游客服务中心前广场实景照片


鲁朗小镇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圣洁宁静”,在整体空间设计上沿袭了西藏传统建筑学“精神空间”的意象,以景观优先的设计原则表达了对西藏传统建筑学的尊重,采用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根据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设计的过程,他总结西藏传统建筑学的四大艺术元素:光、色、空间和图腾,并指导博士研究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陈可石与研究生调研传统小镇


如何将上千年延续不断的中国建筑艺术伟大传统与当今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相结合,一直以来是他最关注的学术方向。汶川水磨镇和西藏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成功使他看到中国未来城镇设计的明确方向——回归自然和尊重人文传统。

回到他最关心的中国传统建筑学的传承与创新,他提出了“城市人文主义”理论,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出发来思考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国古典建筑学是城市人文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出发点。由他主持完成的洛带古镇、大理古城、汶川水磨镇、贵州下司古镇、隆里古镇、广东佛山古镇、中山翠亨村、汕头老城区、佗城古镇、古竹古镇、四川罗泉古镇、元通古镇、米仓古镇、深圳甘坑客家小镇等二十余个古镇和旅游小镇设计实践集中体现出了“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

2007年陈可石受聘北京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开始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讲授“城市设计学”和通选课“美学与艺术史高级讲座”。陈可石先后完成学术论文80余篇,5部专著,指导82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完成学业。为了推动城市设计学科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发展,2006年陈可石出资设立“北京大学中营奖学金”,迄今已有800多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获此奖学金的资助。

在陈可石看来,作为一个充满创造力和艺术基因的民族,我们的先辈在历史上创造了无数引领世界的伟大城市和传统建筑学,今天同样需要有文化自信。他主张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建筑文化传统。“城市和建筑作为人类的活动场所首先应当是有生态和人文特征,人们应当生活在由古至今延续不断的建筑时空”,他认为让建筑空间引导人的情感升华是建筑师努力的最高目标。

陈可石曾在演讲中说到:“城市和建筑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如果说工业文明始于英国,那么可以说英国代表了伟大的工业文明,而农耕文明的伟大成就展现在中国,农耕文化对我们中华民族影响深远。我们在追随自己的农耕文化上进行了几千年的建筑实践,其中可以发现很多连续贯穿我们精神世界并成为哲学基础的人居理想。从传统小镇到建筑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活理想,那是一种对土地、阡陌和山水的诉求。所以,我认为自己很幸运能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古镇和旅游小镇的设计上面,以中华文化的维度,实践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 



[责任编辑:田晨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