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地产>房产新闻>

专家学者为住房制度改革“新政”点赞

专家学者为住房制度改革“新政”点赞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住房制度改革“新政”(征求意见)发布后,引起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他们纷纷为“新政”点赞,普遍认为这是深圳住房制度的重要创新,“以住为主”的住房结构,将会在全国各城市继续领先,从而为深圳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支撑。

住房制度改革“新政”(征求意见)发布后,引起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他们纷纷为“新政”点赞,普遍认为这是深圳住房制度的重要创新,“以住为主”的住房结构,将会在全国各城市继续领先,从而为深圳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支撑。

刘洪玉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教授,住房专题讲座专家之一

作为长期从事住房政策相关研究的学者,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该《意见》是深圳市在全国率先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相关部署的一个重要举措,其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购租并举住房制度建设中的许多创新性探索,在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2.该《意见》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在坚持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市空间资源紧张、高素质人才大量聚集和充分流动、商品住房价格水平高等特殊性,将人才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这两种具有政府和市场合作供给特征的政策性支持住房纳入到供给体系中来,在公租房保障和商品住房市场之间架起一个桥梁,将各类租赁住房供给的占比显著提高,适应了非户籍常住人口和年轻人占比高、人口流动性大等特点;

3.该《意见》在今后18年计划供应170万套,虽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新增供应规模,但与深圳市2035年住房需求约180万套的预测结果相比,还是一个偏紧的规划,希望深圳市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挖掘市域范围内的空间供应潜力,争取能够做到供需平衡;

4.深圳市的城市发展定位及其在区域发展中核心城市地位,决定了深圳市长期住房矛盾和压力的缓解,一定要从区域城市协调协同发展的角度做文章,要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有效引导、充分利用域内城市的空间供给潜力,实现域内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优化利用上的合作共赢。

赵燕菁

厦门大学教授,雄安新区规划专家组成员

这次深圳“住房新政”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率先实现了住房供给中保障性住房(政策支持性住房和公共租赁房)和商品房比例的大逆转。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尽管没有达到新加坡大约80∶20这样高的比例,但已经超过中国香港大约50∶50的比例。考虑到现在存量巨大的以租为主的“城中村”,深圳“以住为主”的住房结构,将会在全国各城市继续领先,从而为深圳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支撑。

在城市“高速增长阶段”,住房市场是城市融资的主要工具,随着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住房必须尽快从融资为主要目的的住房体系,转向服务于持续运营为目的的以住为主的住房体系。深圳这次“住房新政”正是体现了经济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一步。特别是“住房新政”严格区分两种市场,防止了政策性住房在商品性住房市场套利,为商品房价格的市场化创造了条件。

下一步对“住房新政”的考验将会来自于准入标准的设置。如果按照户籍设置准入,在深圳这样的人口结构下,将很难实现“新政”提出的“广覆盖”的目标,用学历和收入作为准入标准,则很难兼顾公平与效率。作为一个与中国香港、新加坡都不同的开放劳动力市场,深圳必须另辟新路。办法就是通过就业(个人所得税和“五险一金”)间接与税收贡献挂钩。

“好”的政策不仅取决于自身,更取决于区域竞争的其他城市。面对大湾区空前激烈的竞争,如果相邻城市提出“更好”的政策,深圳必须及时加以应对。正是依靠“先租后售”这一“更好”的住房制度,东莞吸引了深圳的明星企业到松山湖一带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深圳“住房新政”不过是大湾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洗牌的开始而非终结。

[责任编辑:田晨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