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地产>楼市资讯>楼市快递>

万村复苏论道,探索城中村更新之路

万村复苏论道,探索城中村更新之路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1月27日午后,《万村论谈——众议城中村综合整治与更新实验》在南头古城深双主展场的南头议事厅内如期举行。

2017年末,首度在城中村开展的“深双”已经成功地让城中村变成一种现象级话题。无论是艺术介入的想象,还是城中村生活的观察记录,每个人都在讨论城中村更新的出路和可能性。在今天的深圳,如何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前提下,为城中村找到新出路,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深圳?

 

 

1月27日午后,《万村论谈——众议城中村综合整治与更新实验》在南头古城深双主展场的南头议事厅内如期举行。活动嘉宾阵容首次聚集了地产、规划、设计、媒体等领域大咖,更难得一见地邀请了城中村村民代表加入讨论。张宇星、刘晓都、钱源、陈泽涛、张维和梁荣国分别就城中村现状及更新改造的相关问题进行分享,而现场也涌入了大批关注城中村实践的热心观众,问答环节气氛热烈,互动踊跃度爆棚。

从个体到集体,他们都在行动

规划专家张宇星以“城中村朋克之未来美学”为题,罗列出城中村的十个美学基因,将城中村之美透过艺术与哲学的显微镜进行放大。城中村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将不相干的事物集中在一处,自我繁殖再反射到现实世界中,形成具有未知性,充满神秘感的新美学状态,如朋克一般,由简单悦耳的主旋律和三个和弦组成,并具有极强的参与性。他提醒大家,“我们所做的任何具体实践,都应该跟美学、哲学关联上,才具有未来价值。”

 

 

万科集团城市研究院院长钱源通过三句话总结了城中村的意义。第一,城中村很重要,深圳城中村拥有巨大的灰度,所以它有弹性,有弹性才有可能;第二,城中村的公共设施亟待完善,当有耐心等待实践成效的玩家系统性地介入,它才能变得更好;第三,如果深圳有可能变成21世纪伟大的城市,我们必须善待城中村。19世纪的巴黎,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聚集在破旧的顶层阁楼里,这才形成了巴黎的厚度。历史人文、山川河流是一个城市的根基,城中村在历史上对于深圳的意义也正是它的厚度所在。

 

 

URBANUS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之一的刘晓都从士绅化的角度对城中村的变化进行了解读。在城中村更新的过程中,人情在更换、社群也在更换,而这变化的过程,正是所谓的士绅化(gentrification)的过程。常见的一次性的士绅化,事实上是造成了许多危险的断层;而包括万村模式在内的可行的介入方式,或许就是将整个城中村士绅化的道路放缓。

 

 

来自澎湃新闻的人物记者张维,对她之前跟踪采访的一群驻扎于龙华景乐村的流动人口状态进行了分享。这群外来务工人员彼此之间没有关联,与城市甚至城中村的社群也处于分割的状态,使他们没有办好很好的融入周边环境,生活在社会边缘;而由此引发的治安层面的担忧,又促使政府和万村也介入了景乐村的更新。这群人的生活经历也从侧面展现了城中村背后社会结构层面的复杂事实,和对城中村更新多元化策略的迫切需求。

 

 

特邀村民代表梁荣国认为,“如果不是非得对城中村采取推倒重来,我觉得按现状进行改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城中村缺的其实是一些功能和物业品质、内涵价值的一个发掘”。他表示,通过改建的方式弥补建筑物自身先天不足,对城中村来说现在还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与实验,需要各方有足够的智慧和毅力化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否则这个方向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

 

 

坊城设计创始合伙人陈泽涛则从设计师的角度,分享了一个近期的城中村更新实践案例——新围仔。作为建筑师,他认为需要通过实地调研去挖掘群众真实的本质需求,充分尊重弱势群体需求,才能做出更好的设计决策。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对空间效率的提升,传统筒子楼一层四户变成八户,也有机会去解决士绅化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提高居住品质。

 

 

观点碰撞,价值共识

在对谈与提问环节,也有许多精彩看点。关于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万村模式,村民代表梁荣国非常乐观,他觉得拆了又建、拆了又建的模式应该让位于有传承的改造,希望村里的房子在分享商业化红利的同时,能有更好的品质和内涵。

 

 

对城市更新的主观审美,有观众也提出了质疑。钱源认为,所有的审美都是主观的,但从逻辑的层面它必须得经得起市场的推敲,错误的决策必然带来损失。当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总部可能是一个飞碟,也可能一个欧洲小镇,所以本身审美没有对错,只要是跟中国现在平均发展水平契合,它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我们不能设置道德和文化上的制高点。

嘉宾们也都认为,城中村更新确实有个体、企业和政府等多种实践模式,但核心问题都将是社会空间的建构或重构:“城中村最大的价值不是物理空间,是它的社会空间结构和物理空间结构高度自发融合的状态。”张宇星甚至提到,万科应该跟腾讯合作,因为微信群、QQ群们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新的社群结构,这些场景会成为未来都市的血缘关系,这些群体的需求应该在城中村空间更新之间被引入讨论,或许能够找到更加适宜的方向。

实验现场,共同见证

 

 

论谈结束后,观众与嘉宾们一同前往万村第一批更新启动的试点之一——龙岗坂田的岗头新围仔村。新围仔的更新项目包括公共空间整治、城市立面更新、城中村建筑整体改造、管线梳理和安全管理等。在硬件更新之外,功能运营上更也有新气象:泊寓首层展厅邀请未来家城乡营造学院策划了开幕展《新遗产·新价值》,通过注重交互和趣味活泼的设计,希望与更多城中村居民和观众交流城市共生、有机更新的理念。

 

 

与此同时,作为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的重要活动,万科公共艺术季第二大展览——“都市实践:城中村的实践、研究与理想”于上周末在深南道68号天际美术馆V-Gallery同步开展。展览以“三大轴+两大环”相交织的展示形式进行叙事,呈现包括都市实践事务所在内的8个有关“城中村”项目,万科新课题“万村复苏”作为展览的特别单元进行了对应展示。此外,展览特邀研究、规划、社会、建筑等领域大咖,从建筑研究、社会观察、建筑评论、万村模式等四个层面切入,开启两天四场持续论坛,呼吁大众关注城市未来。

 

[责任编辑:黄芷苑]